312 地瓜-《迫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蜷缩着趴着。

    这才算是休息了一下。

    出了车站,因为是第一次到大城市,连路牌都看不明白。

    不知道坐几路公交车。

    更主要的是心疼车票钱。

    所以小孟是顶着烈日。

    扛着行李和地瓜,加起来几十斤的分量。

    足足走了一下午,中间还走错了好几次路。

    这才到的学校。

    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。

    但小孟一点不觉得苦,不觉得累,也没有任何的委屈。

    更没有流眼泪。

    他还咧着白牙下笑了。

    笑得淳朴又傻气。

    因为能上大学,能有机会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,能有一个前程。

    已经是一个农村娃最大的满足了。

    苦点、累得算什么?

    能上大学,这都是值得的!

    这也是后来孟老馆长如此热心帮助农村教育的原因。

    那些农村孩子,山里娃对知识的渴望。

    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。

    他感动深受。

    而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希望。

    虽然就算是高考,也有很多灰色的地带。

    然而相对而言,这已经是最公平的了。

    行李里面有被子、褥子、凉席和两个大脸盆。

    背地瓜是觉得,学校里面吃饭贵。

    可以用自己背去的地瓜当口粮。

    不过当时的小孟,把事情想简单了。

    在老家上学的时候,冬天教室里面冷,所以在都会有一个烧煤的小炉子。

    学生们早上来上学时,都会把家里带来的地瓜、土豆、玉米放到炉盖上。

    等到中午的时候,烤得外焦里嫩,就可以吃了。

    这是很多学生的午饭。

    所以小孟想当然地以为,所有的学校教室里面,都会有一个火炉。

    当然了。

    大城市与他们老家不一样。

    大学教室与他们高中的教室也不一样。

    所以,教室里的炉子肯定更大吧?

    一次能烤几十块地瓜呢。

    不像高中教室的那个小炉子,一次只能烤几个。

    想想全教室几十个人围在一团,其乐融融烤地瓜的场景。

    小孟竟然很激动,觉得好憧憬,好幸福。

    结果到了大学教室,发现里面并没有烧煤的炉子时。

    当时小孟的失望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没有炉子,地瓜怎么办?

    他再能吃苦,也不能把地瓜生吃啊。

    甚至还偷偷抹了眼泪。

    路上那么辛苦,小孟都没哭。

    发现地瓜白带了,要多花很多的钱吃饭时,小孟哭了。

    幸亏被当时的一位老师看到了。

    那位老师帮小孟把地瓜送到了食堂,换回了100块钱的饭票。

    小孟这才破涕为笑。

    甚至还写信回家告诉家里人,这里的地瓜价格好高啊。

    一麻袋居然卖了100块钱。

    而在老家,顶多就是十几块钱。

    所以要是把老家的地瓜都背到这里卖,多好啊?

    在物流不发达的那个年代,这当然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。

    只是,直到大三那年,小孟才知道。

    城里的地瓜确实比农村贵。

    但一袋子地瓜,也不值100块钱。

    顶多20块钱。

    其余那80块钱,是那位老师给他的。

    这位老师,影响了小孟一辈子。

    让他决心当一个如此默默做好事的好人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就是这么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。

    现在居然被这老头子说成是沽名钓誉的老色鬼。

    还与陈丹有染。

    这些人能不发火吗?

    他们污辱陈丹也就罢了。

    侮辱孟老馆长,那就是放了众怒。

    于是,人人群起攻之。

    甚至有好几个,都要动手打这个口无遮拦的老东西了。

    这几个人,眼见坏事儿,只能陪不是。

    但还是一口咬定,陈丹就是他们的儿媳妇。

    但就是不肯去巡捕房。

    说这里的巡捕,他们不熟悉,不公正。

    会欺负他们这些外乡人。

    坚持要陈丹和他们回家。

    就在这闹闹轰轰之中。

    对面歌剧院的保安老彭头,端着大号的搪瓷茶缸子,一边吸溜吸溜地喝茶,一边悠哉悠哉地过来看热闹了。

    看到了这一幕。

    特别是那一家三口。

    老彭头一愣:“你们不是老李家的人么?怎么到这儿来了?”

    原来,竟然有人认出这三个人的身份。

    但那老太太却否认。

    对老彭头说:“你认错人了,我们不姓李。”

    老彭头哈哈一笑:“你们不姓李?那你们姓啥?别开玩笑啊,难道你们姓了几十年李,现在居然把姓给改了?虽然咱们不是一个村的,但离得可不远。你们在集上卖饲料卖了几十年,谁不认识你们?你叫李大奎,你叫张桃花,你儿子叫李本利。”

    有一个围观群众,手里就拿着之前他们的寻人启事。

    大声说:“没错,这寻人启事里面,就写着寻找李本利之妻张晓红。你们怎么还不承认呢?”

    老彭头一听寻人启事就问:“你家谁丢了?”

    这三个人不吭声。

    有人说:“他家儿媳妇丢了。”

    老彭头一撇嘴:“丢了?不是被你们打跑了吗。”

    众人一听,对呀,确实是被打跑的。

    看他们说的是真的。

    这个老彭头在歌剧院看门已经好几年了。

    按理不会骗人。
    第(2/3)页